李登輝民主有功、兩岸有錯、親日可議

李登輝先生告別他鍾愛的台灣,回到天國,留下爭訟不休的歷史評價。


資深媒體人

    他在蔣經國總統去世後接掌大權,完成未竟的民主改革大業,將台灣推上民主國家之林;他在權力穩固之後,推動台灣主體性的兩岸政策,挑釁中共,耽誤了台灣發展大局;而貫徹他一生的是日本右翼的核心思想,於民族大義而言,他是有罪於國家的。

    李登輝在22歲之前是殖民統治下的日本人,台灣光復後,他又前去殖民母國留學,接受了完整的日本教育。他滿腹經綸,滿懷理想,但1949年全面管治台灣的國民黨政府,是信奉中華民族主義的大中國主義政權,是從抗日戰爭中接受洗禮的反日政權,是厲行威權統治的戡亂政權,這些俱與在日本殖民地成長的李登輝格格不入。於是乎,從年輕到壯年,他的政治思想一路被壓抑,政治出路被禁制,他壯志難伸,甚至極力偽裝以圖平安。直到蔣經國於1972年提拔他擔任政務委員,然後扶搖直上,最終攀上總統大位,他才得以實踐抱負。他可說是從層層壓制中派冒尖而出的政治領袖。

    他初任總統之時,權力猶未鞏固,所以戒慎恐懼,不敢率性而為,算是職位角色凌駕個人本色的階段;到了1996年總統民選前後,他權位已穩,個人的真實主張表露出來,形成職位角色與自我本色完美融合的階段;而後他仗勢大權在握,不受挑戰,而逐漸把個人本色的實然壓倒總統職位的應然,成為一個自我凌駕一切的領導人。直到他領導的國民黨敗選,他被逐出,進入了沒有職位在身與政黨制約的自由自在時代,乃將最真實的本我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。

    在整個政治生涯的過程中,李登輝有功也有過。在民主政治的開展上,他從憲政的實際到具體的政策,幾乎毫無保留的開放政黨政治,恢復人民的自由權利,且勇於告別國民黨的威權統治,他在台灣民主化的發展過程中居功厥偉。即使站在政治競爭對面的民進黨對他也無體投地的敬佩,雖然在歷次修憲過程中太多私心也太過妥協,所以留下一些制度缺憾,但畢竟瑕不掩瑜,功在民主。

    當他攀上權力最高峰,開始表露被壓抑多年的政治路數,在國民黨內部,他將本土性思維貫徹實踐,在權力的分配上矯正了過去的省籍分配結構,造成許多外省權貴的心裡失衡,種下國民黨分裂的因子。更受爭議的是,他從日本殖民教育中 習得的親日、反中、反共思想破繭而出,加上根深柢固的台灣主題體思維,所以走上強烈挑釁中共以及以兩國論為經緯的去中國化路線,因而與對岸發生激烈衝突。他為此而推出「戒急用忍」政策,錯失台灣發展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臉」時機,耽誤了台灣掌握中國崛起而使台灣得以跳躍前進的歷史機遇。

    他擔任總統的最後階段,李登輝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李登輝,而不像是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,他率性貫徹個人意志,將國家行穩致遠的考量擺在一邊,但求實踐心中韜略。兩岸關係因而更疏遠了,國民黨內部權力關係與社會族群關係更緊張了,台灣的黑金政治更囂張了。李登輝掌權後十年的璀璨政績明顯掉漆,成為一個為德不卒的領導人。

    離開國民黨後二十年間的李登輝,仍然不忘情於政治,但路子越走越偏,社會支持度越來越低,負能量越來越大,成為一個格局狹隘的政治邊緣人。其中最為可議的是,他幾乎毫無隱晦的表露自己的殖民教育烙印,對日本極盡謳歌、親善與媚愛的感情,甚至違背國家立場,聲稱釣魚台是日本領土,處處表現日本右翼政治路線的矇昧思維。

    李登輝的一生驚愕連連,精彩絕倫,留下無限的爭論空間。愛之者敬其為台灣民主之父,甚至是台灣之父;恨之者衊其為反中的日本帝國餘孽,稱其為台灣發展康莊大道的攔路虎,責其為兩岸關係的破壞者。他高齡而去,讓人追思不已,即使對他深不以為然者,也不得不佩服他異於常人的頑強意志以及出類拔萃的政治操作謀略。

 


Tag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