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債紓困…疫後財政重整「加稅是選項」


新台新聞社

   政府因應疫情推出振興紓困措施,央行示警,龐大的財政措施推升政府債務,我國負債占GDP的比重也接近金融海嘯的水準,財政風險大增;在疫情結束、經濟復甦後,管理財政風險、恢復財政健全,以確保財政可持續性,將是疫情後各國擬訂財政政策的重點,「加稅也是選項之一」。

    如果不得不走向加稅,要加什麼稅?央行表示,除所得稅外,因應氣候變遷的碳稅、針對數位化經濟的數位稅,或促使大型跨國企業就全球所得繳納一定比率的稅負等,均為主要國家積極推動的新稅源。不過,央行強調,財政重整的時間點及執行方式必須審慎評估,過早財政重整或結束激勵措施,恐將阻礙復甦。

   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,各國迅速且大量推出的財政政策,可望有效降低經濟損失及保護生產力,以維持經濟回升動能。

    我國過去推動財政健全方案等措施,成功減債,這次紓困振興預算財源中,就有過去開源節流省下的三百億元歲計賸餘,扮演及時雨。然而,疫情衝擊與大規模擴張性財政政策造成政府債務遽升,財政風險也大增。

    央行指出,疫情對經濟金融的強烈衝擊,將使財政收入急劇下降,加上各國因應疫情擴張性財政政策規模龐大,在收入減少、支出增加之下,預期今年全球政府債務將大幅上升,超越全球金融危機時期。

    根據財政部統計至今年四月底,我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已來到百分之卅三點○八,逼近金融海嘯時百分之卅三點四的水準。

    除直接紓困補助,政府還推出各類型免息或低利紓困貸款、信用擔保等大規模財務支持措施。央行表示,貸款雖然不一定會立即影響財政,但疫情未來發展仍有高度不確定性,未來若企業出現違約或倒閉,政府財政將連帶受影響,也成為財政風險的重要來源。

    在財政前景具高度不確定性下,央行認為,透明度對管理財政風險至關重要,執行紓困振興政策時,要同步進行財政風險評估、監測及揭露。一旦經濟復甦,在疫情期間採用的非常規措施逐漸退場,要轉而以恢復財政空間為政策重點。OECD等國際組織建議,或可考慮增加稅收,財政重整,以確保財政可持續性。


Tags